欢迎来到安徽亨利仪表电缆有限公司

18726217599

产品展示/ PRODUCTS PLAY

我的位置:首页  >  产品展示  >    >  补偿导线、补偿电缆  >  补偿导线KC-HA-GGR防爆性能高于其他电缆

补偿导线KC-HA-GGR防爆性能高于其他电缆

描述:补偿导线KC-HA-GGR防爆性能高于其他电缆 屏蔽补偿导线:为了提高热电偶连接线的抗干扰性,可以采用屏蔽补偿导线。对于现场干扰源较多的场合,效果较好。但是一定要将屏蔽层严格接地,否则屏蔽层不仅没有起到屏蔽的作用,反而增强干扰。

  • 产品型号:
  • 厂商性质:生产厂家
  • 更新时间:2018-12-19
  • 访问量:870
产品介绍/ PRODUCT PRESENTATION

补偿导线KC-HA-GGR防爆性能高于其他电缆

补偿导线的作用:利于热电偶参考端温度的修正和集中控制.测量仪表一般安装在远离热源和环境温度较稳定的地方,而普通热电偶的接线盒距被测对象很近。必须用导线把热电偶参考端与仪表连接。若用普通铜导线连接则热电偶参考端温度较高而且不稳定,给测量带来误差。若将热电偶延长使热电偶参考端远离热源,理论上是可以的,但会造成热电极材料的浪费。补偿导线就是为解决这个矛盾而产生的。它的特点是在参考端温度可能的变化范围内由补偿导线两极组成的热电偶其热电特性与所配热电偶的热电特性相同,根据中间温度定律可知,热电偶回路中加入补偿导线后,其热电势仅与测量端温度t和补偿导线与仪表连接处t0有关,而与参考端温度tn的变化无关,就象把热电极延长到仪表处,所以补偿导线的作用只是延长了热电偶,它并不能消除参考端温度不为零度时的影响。因此还必须利用诸如零度恒温器法、计算法、仪表自动补偿法等方法将热电偶参考端温度修正到零度。可节省大量价格昂贵的金属材料,如铂铑10-铂热电偶,可选用廉家属铜-镍铜补偿导线.

KC-GAVPV、KC-GAVVPR、KC-GAVPVP、KC-GAVPVRP、KC-GAVPVR、KC-GAVVP2、KC-GAVP2VR、KC-GAVP2VP2、KCGAVV、KCGAVVP、KCGAVVR、KCGAVVRP、KC-GSVV、KC-GSVVR、KC-GSVVP、KC-GSVVRP、KC-GSVPV、KC-GSVVPR、KC-GSVPVP、KC-GSVPVRP、KC-GSVPVR、KC-GSVVP2、KC-GSVP2VR、KC-GSVP2VP2、KCGSVV KCGSVVP、KCGSVVR、KCGSVVRP、ZR-KC-GVV、ZR-KC-GVVR、ZR-KC-GVVP、ZR-KC-GVVRP、ZR-KC-GVPV、ZR-KC-GVVPR、ZR-KC-GVPVP、ZR-KC-GVPVRP、ZR-KC-GVPVR、ZR-KC-GVVP2、ZR-KC-GVP2VR、ZR-KC-GVP2VP2

热电偶测温原理:两种不同材料的导体或半导体组成一个闭合回路,当两接点温度T和T0不同时,则在该回路中就会产生电动势,这种现象称为热电效应,该电动势称为热电势。这两种不同材料的导体或半导体的组合称为热电偶,导体A、B称为热电极。两个接点,一个称热端,又称测量端或工作端,测温时将它置于被测介质中;另一个称冷端,又称参考端或自由端,它通过导线与显示仪表相连。接触电势是由于两种不同导体的自由电子密度不同而在接触处形成的电动势。两种导体接触时,自由电子由密度大的导体向密度小的导体扩散,在接触处失去电子一侧带正电,得到电子一侧带负电,扩散达到动平衡时,在接触面的两侧就形成稳定的接触电势。接触电势的数值取决于两种不同导体的性质和接触点的温度.温差电势是同一导体的两端因其温度不同而产生的一种电动势。同一导体的两端温度不同时,高温端的电子能量要比低温端的电子能量大,因而从高温端跑到低温端的电子数比从低温端跑到高温端的要多,结果高温端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电,低温端因获得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热电偶补偿导线:在实际测温时,需要把热电偶输出的电势信号传输到远离现场数十米远的控制室里的显示仪表或控制仪表,这样,冷端温度t0比较稳定。热电偶一般做得较短,需要用导线将热电偶的冷端延伸出来。

补偿导线KC-HA-GGR防爆性能高于其他电缆

留言询价/ MESSAGE INQUIRY

留言框

  • 产品:

  • 您的单位:

  • 您的姓名:

  • 联系电话:

  • 常用邮箱:

  • 省份:

  • 详细地址:

  • 补充说明:

  • 验证码:

    请输入计算结果(填写阿拉伯数字),如:三加四=7
扫码加微信
地址:安徽省天长市铜城镇工业区纬三路169号
邮箱:359702347@qq.com
联系人:黄玉璋

Copyright © 2025安徽亨利仪表电缆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皖ICP备08100259号-7

技术支持:智慧城市网    管理登录    sitemap.xml

皖公网安备 34118102000340号